行业动态 品牌动态 公告 视频中心
【周俊明老师专访】三尺讲台,一生坚守

日期:2025年09月10 日

浏览量:25

近日,我们在现代绿城金竹嘉园采访了年近100岁的退休教育工作者周俊明先生。



图片
图片


周俊明,祖籍浙江绍兴,1926年3月出生于四川万县(今重庆市万州区),商人家庭出身、中共党员。初中就读于金陵中学,高中就读于万县中学。自1944年起先后于四川梁山县中学、静远中学、云阳县中学任教英语。1950年9月-1958年6月在南京部队任文化教员 (其中1951年11月至1952年临时调任到福建省军区),教授语文,军衔为中尉。1958年6月份转业到温州第六中学任教导处主任;1959年任洞头大门中学校长;1962年7月调入温州新民中学(即后来的温州第十中学),担任副书记兼副校长直至退休。




早年求学岁月

图片


周俊明,祖籍浙江绍兴,1926年3月出生于四川万县(今重庆市万州区)的一个商人家庭。他初中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。这所学校简称金大附中、金陵中学。周爷爷介绍说,1937年南京沦陷,金陵中学西迁到四川万县西郊沙河子杨家花园。1938年2月金陵中学在万县正式开学。1946年万县金陵中学东归南京。学校师资整齐优良,学业抓得紧,体育成绩杰出享誉川东。课程中特别是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门功课要求极为严格。重视英文,这是金大附中的传统,当时社会上十分仰慕这所南京迁川的金大附中。英文课教材深、课时多、要求高,因此周爷爷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,为以后的教学生涯带来很多优势。文体方面,学校也极为重视。师生们也都爱好文体,不死读书,认为文体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。


图片

年轻时的周俊明


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,高中时,他考入公立学校万县中学。在高中时代有一件事让他终身难忘。万县是一座山城,万县中学建在半山腰,山脚下就是蜿蜒缠绵的滚滚长江,长江岸边是一片石子滩。一天下午,山下突然传来一阵轰隆声,同学们都急忙从教室里跑出去到山下看个究竟,发现是一架美国军用飞机因缺油迫降在石子滩上,因为飞机在石子上滑行,飞机的肚皮和油箱都已经擦破,流了一地油。飞机上下了一位高高的美国飞行员,同学们都挤在一起远远观望不敢上去,而唯有周爷爷鼓起勇气向这位美国飞行员走去,这位飞行员告诉他叫学生们不要靠近这架飞机,因为随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,并询问附近哪里有美国驻军部队。而他基本上能用英语与这位飞行员进行较为流畅的交流,最后他就为这个飞行员带路,并把他带到附近的梁山县(今重庆市梁平区)石油运输站,这个石油运输站就是专门为梁山县美国一个大机场加油的,此事成为当时学校轰动一时的佳话,学校方面也认为周爷爷英语非常棒,能够与美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,为毕业后做英语教师打下基础。从此以后在学校举行的各种英语竞赛,他都是拿一等奖,周爷爷说这里含有老师们对他的印象分。

中年职业生涯

图片


1

抗战执教与坚韧精神

1944年,他高中毕业后,正值抗日战争后期,在四川梁山县中学担任英语教师。不久之后,他又分别在静远中学、云阳中学任教。在云阳中学,他印象最深的是有时正在上课,防空警报突然响起,打破来了校园的平静,预示着日军空袭的来临。老师们迅速组织学生撤离教室,带领他们穿过混乱的街道,前往预先准备好的防空洞,这展现了战时教师的担当。空袭过后,师生们目睹家园被毁,周老师鼓励学生们在战火中坚持学习,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,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师生的坚韧精神。

2

温州教学生涯

1950年周爷爷幸运地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华东军事大学。1950年9月—1958年6月,他在南京部队任文化教员,教语文课程,军衔为中尉。其中1951年11月至1952年临时调任到福建省军区解放军文化速成中学任教员,教授语文。

1958年6月,他从部队转业到温州第六中学任教导处主任,教政治、语文、英语三门课。周爷爷部队刚转业回来时工资收入比较高,他主动向学校提交申请降低自己的工资,缩小与一般教师工资薪金的差距。学校分房时,他又主动把房子让给其他老师。
1958年7月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谈到入党那天的情形,周爷爷说,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,我的心潮澎湃难平。紧握的拳头是将一生的信念与追求紧紧凝聚。这是一种夙愿达成的巨大喜悦,像阳光瞬间穿透云层,照亮了前路。从此,我的生命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,个人的奋斗融入了壮丽的事业洪流。这喜悦并非终点,而是起点,是淬火成钢的序章。它沉甸甸的,因为这更是一份千钧重任,激励我以毕生实践去恪守最初的誓言,不负信任,不负时代,竭尽自己全力去教书育人。这份喜悦,庄严而炽热,是我永生不忘的初心和砥砺前行的永恒动力。
1959年,他去洞头大门中学任校长。1962年7月,他被调到温州新民中学任副书记兼副校长。1986年5月,他在温州第十中学退休。
关于温州新民中学,周爷爷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其历史沿革。1962年温州新民中学的成立,在温州政治、教育历史上是一件大事。新民中学是改革开放之前,温州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“民”办中学,出资方真正来自民间。1962年7-8月经林锦棠、杨焕章二位教师和方恭敏、吴百亨等几位先生忙碌,于8月上旬新校开办及招生方案基本就绪。校舍选址在温州城区道后巷(现地名为广场后巷)的温一中分部(原建华中学即今实验中学前身校舍),时任温州地区洞头大门中学校长周爷爷出任副书记兼副校长。1966年6月,新民中学改为“温州市第一工读中学”,简称“工读一中”,正式走“半工半读”“半农半读”办学道路。1971年12月经温州市革委会批准,脱离工商联私有资本,自收自支的民办新民中学改制为公办,改名为“温州市第十中学”。1997年7月,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:温州实验中学和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,校名统一为温州实验中学。

晚年养老与寄语青年

图片


前些年,他经多方对比,来到现代绿城金竹嘉园养老。他说,在这里生活挺舒心的,环境整洁,饭菜可口,护工们都很贴心,每天不用操心家务。院子里有花有草,可以散步晒太阳;活动室里大家一起唱歌,老伙伴们说说笑笑,一点儿也不孤单。儿子们常来探望,节假日还有热闹的联欢会。在这里,不用为生活琐事发愁,每天过得轻松自在。现代绿城金竹嘉园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,晚年生活安心又快乐


图片


在采访最后,他对年轻一代的寄语是:我见证了我们中国近100年的发展历程,现在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,作为年轻人要好好学习,报效祖国,我们得珍惜每一天。
关注大爱天下微信公众号,了解更多详情
© 2023 绿城康养集团有限公司  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35467号-2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3388号         网站地图



推荐有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