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渐浓,情谊更浓。在这个收获与感恩的季节,绿城康养集团特别策划并举办了“爱在金秋·丹青传情”长者书画交流活动,旨在为长者搭建一个展示才情、交流情感的艺术平台,让笔墨丹青成为传递生活热情与精神力量的桥梁。
经过各项目的积极推荐与精心遴选,我们特别推出充满生命力的优秀作品。现在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,感受那一笔一画中的深情与力量。
从沉寂中走出的王克云阿公,在绘画世界里找到了新天地。2011年冬,儿子陪他旅行至大陈岛,他触景生情,绘下《大陈甲午岩》,将记忆中的岩壁与海浪倾注于宣纸之上。绘画,已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。王阿公用作品告诉我们:人生处处是起点。
作品尺寸: 46x34cm
作品类型: 国画
朱卫华长者以“家和万事兴”开篇,书写四句家训,笔墨间蕴含治家处世之智慧。整幅作品以颜体为骨,行书为意,章法疏密有致,如家庭成员各守其位、相互呼应。他愿以此作,让更多人感受家的温度与传统智慧的力量。谨以此作祝愿天下家庭:和睦安康,金石为开!
“剪‘黛玉葬花’,就得抓住那份柔劲儿。”宋奶奶的剪纸作品细腻传神,衣袂飘飘如风拂过,土堆也留有生机。她说,每一刀刻下的,都是对生活的热爱。即便眼睛花了,手颤了,她仍坚持用剪纸留下美好,传递心中的经典。
作品尺寸: 21x30cm
作品类型:剪纸
谢爷爷书写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笔意沉稳,墨色浓淡相宜。他认为,静能生慧,俭可养德,这两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作品不仅是对古训的临摹,更是对自身修养的提醒,传递出在浮躁时代中守住本心的智慧。
曹信孚长者挥毫写下《沁园春・长沙》,借毛泽东同志笔下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”的豪迈意境,回望岁月峥嵘,也礼赞当下盛世。作品既传递出对祖国山河锦绣的热爱,也借“风华正茂,书生意气”的昂扬气韵,抒发对时代蓬勃生机的赞颂。
“敬长辈承孝,爱老传美德,立家风继世”——丁金水长者书写《尊老爱幼》时,心中怀着的正是这样朴素而坚定的信念。在他看来,这些词句不仅是写在纸上的道理,更是应当融入日常、代代相传的生活本分。
他希望通过笔墨,把“孝”与“爱”的温度传递出去,让更多人感受到:孝顺不是形式,而是陪伴;家风不是口号,而是传承。
吴耀洲长者择此名句落墨,既是借“海上生明月”的壮阔意境,呼应中秋“月满人间”的温情,让传统佳节的雅致在笔墨间流转;更是以“天涯共此时”的深远意涵,联结起国庆“举国同庆”的豪情——此刻,无论身处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,都共沐一轮明月,同庆祖国华诞,共享盛世安宁。
“盈月揽芳华,繁星寄相思”时,以中秋为景——圆月象征圆满与岁月沉淀的芳华,繁星如点点思念,遥寄远方。在笔墨间,长者常以浑厚笔触勾勒盈月,以灵动笔意点缀繁星,形成虚实相生之境。
作品承载着长者的豁达哲思——在时光流转中珍视美好,于离别牵挂中守望温情,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。
对俞秀全长者而言,“迎春”并非特定时节的仪式,而是对每一个崭新日子的致敬。笔墨是他的老友,也是他宁静致远的修行。这份从容与热忱,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,也让他的晚年生活,如这笔下的红纸金字,温暖而明亮。
每一幅作品,都是一个故事;每一笔勾勒,都是一段心声。绿城康养集团始终坚信:艺术不仅陶冶情操,更能点亮生活,唤醒记忆,连接情感。后续我们将持续推出长者作品展示,展现长者的风采。
我们致力于“为长者开启美好时光”,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绿城康养的大家庭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。
愿这些作品,如秋日暖阳,照亮你我心田;愿这份深情,如丹青墨香,久久流传。